天氣愈發(fā)炎熱
不斷攀升的氣溫
逐漸燥熱的空氣
都迎接著盛夏的到來
面對炎炎盛夏
如何預防中暑成為大家關心的問題
中暑是指在高溫環(huán)境下,人體體溫調節(jié)功能紊亂引起的急性中樞系統(tǒng)神經和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功能障礙,高溫作業(yè)和夏季是中暑高發(fā)的時候。
極熱狀態(tài)時突然進入空調房猛吹涼風,或者馬上洗涼水澡,吃大量冷飲等,都會導致原本張開的皮膚毛孔條件反射性收縮,從而使得暑濕之氣困于體內,身體難以散熱,從而導致“中陰暑”。
指夏天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(huán)境中或者長時間的戶外活動,導致體內水分流失過多,沒能及時補充,人體溫度調節(jié)發(fā)生失衡導致中暑,一般稱為“中陽暑”。
避免中暑的重要一步也是第一步:脫離中暑環(huán)境。一旦發(fā)現自己或有人中暑,先撥打“120”急救電話,然后進行力所能及的現場急救。
停止活動,迅速脫離高溫、高濕環(huán)境,轉移患者至通風陰涼處,盡快除去患者全身衣物。讓患者躺下,抬高下肢15-30厘米。
快速測量體溫,最好是核心溫度,通常使用直腸溫度來反映核心溫度。如現場無法測量核心溫度,也可測量體表溫度(腋溫或耳溫)做參考。
用冷水或稀釋的酒精幫患者擦身并持續(xù)扇風,也可用冷水淋濕的毛巾或冰袋、冰塊放在患者頭部、頸部、腋窩或大腿根部腹股溝處等大動脈血管部位,幫助患者散熱。
重癥中暑按臨床表現不同分為熱痙攣、熱衰竭和熱射病三種,其中以熱射病最為兇險,伴有多器官損傷,病情嚴重者可危及生命。
熱痙攣的表現為全身肌肉痙攣及劇烈疼痛。
熱衰竭的表現為頭暈、頭疼、心慌、多汗、口渴、惡心、嘔吐,隨后出現皮膚濕冷、面色蒼白、暈厥、血壓短暫下降,體溫明顯升高。
熱射病的多數患者起病急,前期表現為無力、頭疼、頭暈、惡心、嘔吐,典型癥狀為高熱、核心體溫常在40攝氏度以上,皮膚干燥、灼熱而無汗,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,可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。
圖片|135攝影圖(ID:53576)使用時請自行替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