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ost's Descent
10/23
中國傳統(tǒng)二十四節(jié)氣

日歷翻到霜降,秋天便有了不一樣的模樣。早晚出門時,風里多了幾分清冽,得裹緊些外套才覺得暖;路邊的草木褪去了盛夏的濃綠,楓葉染成緋紅,銀杏鋪成金黃,連草葉尖都偶爾凝著細碎的白霜,每一處都透著秋末獨有的細膩。


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(jié)氣,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。其在每年公歷10月23日至24日之間的一天到來。霜降時,太陽到達黃經(jīng)210°。太陽直射點已經(jīng)越過赤道,繼續(xù)往南,夜晚變長,白天變短,離冬天更近了。霜降時節(jié),萬物畢成,畢入于戌,陽下入地,陰氣始凝。天氣漸寒始于霜降。



由于“霜”是天冷、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(xiàn),故以“霜降”命名這個表示“氣溫驟降、晝夜溫差大”的節(jié)令?!八怠惫?jié)氣反映的是天氣漸漸變冷的氣候特征,并不是表示進入這個節(jié)氣就會“降霜”。其實,“霜”也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,“霜”是地面的水氣由于溫差變化遇到寒冷空氣凝結成,“霜降”節(jié)氣與“降霜”無關。






日歷翻到霜降,秋天便有了不一樣的模樣。早晚出門時,風里多了幾分清冽,得裹緊些外套才覺得暖;路邊的草木褪去了盛夏的濃綠,楓葉染成緋紅,銀杏鋪成金黃,連草葉尖都偶爾凝著細碎的白霜,每一處都透著秋末獨有的細膩。

豺狼等動物開始大量捕獵并儲存食物,古人觀察到其將獵物陳列的行為,視為“祭天報本”的儀式,象征自然界的感恩與循環(huán)。

氣溫驟降導致草木加速凋零,樹葉枯黃飄落,大地呈現(xiàn)蕭瑟景象;落葉化為土壤養(yǎng)分,為來年春季提供滋養(yǎng)。

蜇蟲(如刺猬、蛇)進入冬眠狀態(tài),藏于洞中不動不食,垂下頭以保存能量,體現(xiàn)生命為適應寒冬的蟄伏。






霜降,是秋天最后一個節(jié)氣,人們同樣非常重視,各地還有祛兇、掃墓等習俗,以祈求風調雨順,生活幸福安康。如在山東煙臺等一些地方,霜降這一天人們要去西郊迎霜;在廣東高明地區(qū),霜降前有“送芋鬼”的習俗[5]。同時,民間會舉行菊花會,以表達對菊花的喜愛和崇敬。
古人認為,“霜”是殺伐的象征。為了順應秋天的嚴峻、肅殺之氣,自漢代開始,古人就在農歷九月講習兵事,操練比試射箭,進行圍獵活動。清朝時,每年秋季,皇帝都會到木蘭圍場巡視習武,行圍狩獵,演練騎射。這就是木蘭秋狝(xiǎn)?!澳咎m”是滿語,翻譯成漢語是“哨鹿”,就是捕鹿的意思。
在氣象學上,一般把秋季出現(xiàn)的第一次霜叫做“早霜”或“菊花霜”,因為此時菊花盛開,正值賞菊的好時節(jié)。古有“霜打菊花開”之說,所以登高山,賞菊花,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(jié)令的雅事。南朝梁代吳均的《續(xù)齊諧記》上有記載?!八抵畷r,唯此草盛茂”,因此菊被古人視為“候時之草”,成為生命力的象征。
霜降期間的農歷十月初一是寒衣節(jié),又叫祭祖節(jié),與清明節(jié)、中元節(jié)并稱“三大鬼節(jié)”。這天,人們會祭祀逝去的親人,除香燭、食物等一般的祭品外,還會為他們“送”去御寒衣物,叫作“送寒衣”。







排版:135編輯器
貼紙:135編輯器
圖片:135攝影圖(ID:89170)
使用時請自行替換
文字:135AI寫作,僅用作占位,使用時請?zhí)鎿Q
注:頭圖含AI元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