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哪些書本上學不來的能力
因為——我自己也不具備第2點和第3點的素質(zhì)。
提綱:
1. 對于紛繁蕪雜的信息的真?zhèn)伪鎰e能力
2. 善于認輸?shù)哪芰?br/>3. 培養(yǎng)純潔而虔誠的信仰的能力
4. 在恰當時候克制自己好奇心的素質(zhì)
看到樓上有一位朋友說得很有道理:這里說的很多“素質(zhì)”,其實只要付諸文字(比如出版一本“啥能力很重要但書本上不教”的書),就可以讓人學到。
但我可以向你保證,我這里所寫的內(nèi)容,是書本上無論如何學不來的;甚至,我現(xiàn)在面對面跟你說,你也學不來。因為——我自己也不具備第2點和第3點的素質(zhì)。
1. 對于紛繁蕪雜的信息的真?zhèn)伪鎰e能力
讀書時候我們常常需要進行對信息的篩選、綜合、歸納、分析練習??季砩弦步?jīng)常會出改錯題、判斷題等。那么為什么我還要提出“對于信息的真?zhèn)伪鎰e能力”?
因為所有考卷都是誠實的。盡管它們會出改錯題,但改的是邏輯、知識點、文法、詞匯方面的錯。沒有任何考卷會對考生說謊。也沒有任何教科書會號稱自己對學生說謊(盡管大部分文科教材確實有說謊)。
同理,凡是出版社所出版的書籍,沒有一本會號稱自己在向讀者說謊。倒是微博上的撕逼大戰(zhàn)能揭露一些內(nèi)幕。雖然有些書籍中會指稱某某在另一本書中說了謊,但你又焉知前者自己在不在說謊?
而這些,無論你讀什么書、無論你上什么學校,都是學不到的。甚至你還會因為讀了太多謊言充斥的書而變得愚蠢、荒誕或者神經(jīng)質(zhì)。
為什么這種能力、這種素質(zhì)極其重要?因為我們的社會正在變成一個沒有下限的存在,在信息爆炸的同時也釋放出大量紛繁蕪雜真?zhèn)坞y辨的片段。而如果你不具備這種能力,你就會在日本大地震過后瘋狂去搶鹽,你就會在朋友圈轉(zhuǎn)發(fā)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假新聞,你就會抱著滿腹經(jīng)綸去修煉XX功,你就會在了解到某個毫無根據(jù)的事實之后就對某個人、某種現(xiàn)象大為批判。
那么如何培養(yǎng)這種能力呢?光靠看書肯定是做不到的,無論你讀的是教科書還是社會上的雜書。
需要的是:你的社會閱歷的積累;你對任何接受到信息的獨立積極思考;你對不同信息之間邏輯聯(lián)系的判斷、取舍;以及謙虛、謹慎和略帶保守的性格。
就我自己來說,我自認為社會閱歷已經(jīng)比較豐富,而且善于獨立思考;但即使如此,有時候還是難免入坑(盡管隨后能很快爬出來)。
2. 善于認輸?shù)哪芰?/span>
這種能力是我從“善于炒股的能力”上發(fā)展出來的一個普適能力。
股神最重要的性格是什么?不是爭強好勝。爭強好勝者在股市里虧損的概率大于90%。炒股,或者其他金融市場交易當中最重要的素質(zhì)之一就是“善輸”。
因為市場是不可預測的。無論你依據(jù)怎樣的基本面、技術(shù)面、消息面去判斷,你都無法戰(zhàn)勝人心。所以,在一個較長期的階段,你必然會在判斷上出很多錯誤,無論你是高手、老鳥還是菜鳥。
這個時候,如果你不懂得認輸,不懂得止損,還要一味去證明自己判斷的正確性,那么只會和趨勢越來越背道而馳,也就是被套牢。別看去年第四季度到現(xiàn)在股市大牛,讓很多之前被套牢的人解套了——只要他們一直在市場中不離開,那么將來十年再度被套牢的概率大于99%。
所以股市、外匯、大宗商品現(xiàn)貨期貨這些交易,并非人人都適合,也根本不會取決于你看過多少書,學過多少理論。本質(zhì)上這些交易就是一個“善輸者“的游戲。
由此放之到四海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在你生活和工作中,也常常會出現(xiàn)這樣的場合——退一步海闊天空。正如一個我認識的家產(chǎn)上億的老板所說,他認為做生意最重要的素質(zhì)就是忍讓。而在家庭中,有多少爭吵、離婚可以因為”善輸“而避免?(當然,“善于認輸“的能力范疇要超過簡單的忍讓)
而遺憾的是,我們的媒體熱衷于宣傳正能量,灌輸種種”必須成功“的思維,從而抹殺了許多人本應培養(yǎng)的”善輸“素質(zhì)。
而即使你看到我這個答案,我相信要讓本來爭強好勝的你變得一下子”善輸“也是基本不可能的。
如何培養(yǎng)這種能力?經(jīng)過大量的研究和實踐,我發(fā)現(xiàn)了這樣一個悲哀的事實:要掌握這種能力只有依靠天賦。我自己也不具備這種能力。
3. 培養(yǎng)純潔而虔誠的信仰的能力
上文提到,我們這個社會正在變得越來越?jīng)]有下限。比如,很難想象在一個西方文明社會,會有商人去大規(guī)模制造毒奶粉、毒肉腸。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,我認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——持有”純潔而虔誠的信仰“的中國人越來越少了。
我非常主觀認為,人生在世,能有一種純潔而虔誠的信仰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。法律只能約束我們外在的行為,而信仰能約束我們內(nèi)心的道德。這種信仰可以是佛教教義,可以是神祗,可以是上帝或真主,甚至可以是某種理念或主義(比如共產(chǎn)主義、自由主義)。
60年代中國人整體陷入共產(chǎn)主義狂熱的時候,其實全民的道德水準是比現(xiàn)在要高的,可以達到”夜不閉戶、路不拾遺“的水準。但是,當時沒有法律的約束,所以才導致人性惡用另一種方式得以宣泄。
而目前的中國社會呢,雖然法律制度是健全了,但是信仰缺失了。人們內(nèi)心沒有什么東西可以依賴,從而只能一心去追求金錢、物欲,為了自身利益可以做出任何事情(包括很多本身就違法的事)。
所以說,一個健全的社會,法律和信仰都是不可或缺的。
但是——
要培養(yǎng)純潔而虔誠的信仰,對我們絕大多數(shù)中國人來說光靠讀書根本做不到。
首先,我們學校里從來不會教給你宗教信仰的知識。至于共產(chǎn)主義理念,現(xiàn)在還有誰信?
其次,社會上有很多傳教機構(gòu),但是你看到他們向你傳教,給你看福音書,第一反應通常是什么?——不信。就像耶穌在復活時對旁人說:”不要怕,只要信?!?但現(xiàn)在的我們,恰恰很難做到這一點。
而中國的那些佛教寺廟呢?給人的感覺只留下虛榮、浮夸,一點也感覺不到是佛門清修之地。
再來一個但是——
我仍然要強調(diào),一個真正持有純潔而虔誠信仰的人,是一個無比快樂的人:
我的一個朋友,在他研三的時候去了云南一個窮鄉(xiāng)僻壤支教。為此放棄了工作實習機會。別人都在背后說,這人一定是因為支教會給他帶來留校任教的機會,貪圖這些好處。但只有我深深知道,他去支教的目的不為別的,就為了那些貧困的小朋友。因為他篤信佛教。
他在梅里雪山腳下只有殘桓斷壁的一所小學校度過了整整一年。來自大都市上海,卻穿著破爛衣衫,啃著粗糧,在青山綠水下一邊教小朋友,一邊參悟佛法。踏著苦行僧前輩的足跡完成了梅里轉(zhuǎn)山。
他回到上海以后,并沒有得到留校任教的機會(我們學校是全國前五的高校)。他毫無怨言,去了松江一家事業(yè)單位。我有一次去松江,和他去天馬山寺廟。那天剛下過雨,山路泥濘,道路濕滑。他從山腳下一步一叩首,完全不顧道路狀況,還順手把道路中間的蝸牛移到路邊。又有一次去放生,他一下子就掏了3000塊錢把當?shù)匾粋€大超市水產(chǎn)部全部買下。要知道他的月工資不超過5000塊。
他臉上永遠是樂呵呵的表情,無憂無慮。反觀我們自己,卻被一個個牢籠套著、掙扎著,只能用不甘心的眼神仰望著高富帥,卻無法尋到片刻心靈的安寧。
講上面這個事例就是想說明,持有完全虔誠、純潔信仰的人在我們這個社會還是存在的,只不過是非常稀有。當然,我們中的絕大多數(shù)人不需要做到他那種程度。
回到我自己——盡管我也讀誦過幾百遍金剛經(jīng)、法華經(jīng)、無量壽經(jīng),能完全背誦心經(jīng)和半部金剛經(jīng),能完全明白佛法精髓,能完全將佛法與大多數(shù)人庸俗的拜佛拜菩薩相區(qū)別,但是我仍然不能說自己已經(jīng)擁有了純潔而虔誠的信仰。
畢竟,這玩意兒和第二點一樣,靠的也是天賦,讀書學不來。我沒這天賦。
4. 在恰當時候克制自己好奇心的素質(zhì)
其實我本來想寫“遵守承諾的素質(zhì)”,但覺得這素質(zhì)太普通(雖然很不容易做到),而且讀書還是有利于該素質(zhì)養(yǎng)成的。
所以很抱歉,我又要說一些和大眾認知相違背的東西了。我這次要說的是——”在恰當時候能夠有效克制自己的好奇心“ 是一種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但容易被人忽視,而且根本無法通過讀書來培養(yǎng)的素質(zhì)。
我在09年劉謙火的時候,曾經(jīng)自學過一些魔術(shù),并因而在同事、老板、家人、同學面前表演過。
我發(fā)現(xiàn),魔術(shù)表演是我對表演對象綜合素質(zhì)的一次再認知的過程。
那些我認為有修養(yǎng)的觀眾,會在我表演出”見證奇跡的時刻“之后,保持靜默和欣賞。
而剩下那些人,會抓住我的手說”你在這里藏東西了吧?”“你肯定是這里作弊了”“你再表演一遍,肯定拆穿你”——而且,出現(xiàn)這種行為的可能性與其學識的高低并不呈反比。
對于前者,我會心懷感激,更加勤奮地去學習新魔術(shù)。對于后者,我只會覺得索然無味,以后再也不會在他們面前表演魔術(shù)。
而對于魔術(shù)表演本身,我的看法是——這是一種讓人類保持童心和幻想的方式。魔術(shù)奇跡出現(xiàn)的剎那,我們應該擁有的情緒是喜悅和感動,而不是輕蔑和質(zhì)疑。即便有好奇心,也要加以克制,而不是刨根問底把人家的魔術(shù)秘密揭個底朝天。要知道,對于我這種業(yè)余愛好者倒也罷了,人家專業(yè)魔術(shù)師這可是飯碗。你去把人家全都揭秘了(前提是你有這個能耐),讓人家喝西北風去?
同理,在生活中,也有無數(shù)場合是需要你克制自己好奇心的。由于無法克制好奇心而導致的悲劇數(shù)不勝數(shù)。我這里就不舉實例了,僅說理論依據(jù)。我們中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小秘密,法律上叫隱私權(quán)。而中國人的傳統(tǒng)就是不尊重別人的隱私權(quán)。不尊重的后果,讓別人受到傷害的同時,很多時候還會讓自己受到傷害。
而讀書——這就是一個探知的過程。讀書就是讓你貪婪地去滿足自己的好奇心。讀書的數(shù)量,與你能否具備在適當場合克制好奇心的素質(zhì),并不成正比(見上述粗體字)。
所以,與上述1、2、3同樣,即便我告訴你這種素質(zhì)很重要,但也沒辦法讓你一下子擁有這種素質(zhì)。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去體悟。
立即登錄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