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設計中,6種常見組件的區(qū)別和用法

在APP設計中,有很多組建有著類似的功能和用法。如何正確使用這些組件?這些組件之間有什么區(qū)別?一起看看作者的解讀。

在設計iOS版和Android版的APP過程中,涉及到很多組件。不同的場景使用的組件也不一樣。本文將講述六組常見的相似組件的區(qū)別和用法。

一、警示框(alert)和底部操作列表(actionsheet)

警示框是傳達應用或設備某些狀態(tài)的信息,并且常常需要用戶來點擊操作。底部操作列表展示了與用戶觸發(fā)的操作直接相關的一系列選項,包含兩個或以上的按鈕。一般含有三種以上操作使用底部操作列表,一種或者兩種操作使用警示框或底部操作列表。

警示框側重提示文字;進而表示提示文字的內容優(yōu)先級較高;底部操作列表側重選擇按鈕;進而表示選擇按鈕的功能優(yōu)先級較高;按鈕為0-2個時,建議使用警示框;按鈕為2-n個時,建議使用底部操作列表;當然有的場景需要強阻斷操作,例如提示沒有網(wǎng)絡,版本升級,這種情況需要使用警示框。

二、標簽欄(tabbar)和工具欄(toolbar)

標簽欄:讓用戶在不同的子任務、視圖和模式中進行切換。工具欄:放置著用于操作當前屏幕中各對象的組件,在iPhone上,工具欄始終位于屏幕底部,而在iPad上則有可能出現(xiàn)在頂部。

標簽欄讓用戶在不同視圖切換,所以涉及到視圖切換是標簽欄。工具欄是對當前界面內容的操作,所以涉及到對當前頁面的操作是工具欄。

三、底部動作條(bottomsheets)和菜單(menus)

底部動作條:一個從屏幕底部邊緣向上滑出的一個面板,使用這種方式向用戶呈現(xiàn)一組功能。菜單:菜單是臨時的一張紙(paper),由按鈕(button)、動作(action)、點(pointer)或者包含至少兩個菜單項的其他控件觸發(fā)。

如果只有兩個或者更少的操作,或者需要詳加描述,則可以考慮使用菜單(Menu)或者提示框替代。長按操作多數(shù)情況下使用菜單(menu)。

四、選擇器和底部操作列表

對于互斥的單項選擇而言,要使用選擇器。選擇器可以來回切換確定,并且由于選擇器里面內容滾動所以可以容納非常多選項。

五、下拉菜單(drop-downmenu)、底部操作列表(actionsheet)及活動視圖控制器(activityviewcontroller)

下拉菜單:常見適用于提供快捷入口。導流用戶去做其他任務?;顒右晥D控制器:是一個臨時視圖當中羅列了一系列可以針對頁面特定內容系統(tǒng)服務和定制服務。

如果是提供下一個任務入口,則使用下拉菜單;如果是對當前頁面內容進行分享,則使用活動視圖控制器;如果是對當前頁面內容進行操縱,則使用底部操縱表格。

六、snackbar和toast

Snackbar是一種針對操作輕量級反饋機制, 常以一個小彈出框形式出現(xiàn)在手機屏幕下方或者桌面左下方. 它們會在超時或者用戶在屏幕其他地方觸摸之后自動消失. Snackbar可以在屏幕其他區(qū)域滑動關閉.

Toast主要用于提示系統(tǒng)消息. Toast同Snackbar非常相似, 但是Toast并不包含任何行為也不能從屏幕其他區(qū)域上滑動關閉, 文本內容左對齊.

Toast作為信息反饋提示, 可以承載更多提示語. 如果嵌入了行為則建議使用Snackbar. Toast相對于Snackbar而言, 提示強度稍低一些.

總結:

以上就是六組常見相似組件區(qū)別與用法介紹,在設計APP過程中需要靈活運用這些組件來提高產品體驗效果。
文章申明:本文章轉載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公開渠道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
文章評價
登錄后可以評論
立即登錄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