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(xiàn)代管理學之父彼得·德魯克有一句話非常經(jīng)典:管理的本質,是激發(fā)善意。你從來不可能真正激發(fā)一個人,你只能給他一個理由,一個內在動機,讓員工自己激發(fā)自己。
文章作者:劉潤
文章來源:公眾號【劉潤】
管理的本質,是激發(fā)善意。
前些日子,有同學問我:潤總,我在公司安排工作的時候,總是會發(fā)現(xiàn)有部分員工抵觸分配的任務,做事沒有積極性,也不主動,執(zhí)行力特別差。如果項目特別緊急的話,他們這種協(xié)作狀態(tài),就會讓我特別擔心項目的進度和最終交付的結果。每次項目來了,這些員工總是需要人在后面推一推,逼一逼,才會動一動,有好的產出。這平時拿著小鞭子抽一抽倒是也沒什么,但這樣實在是太消耗我的心力了。看到他們這種執(zhí)行這么差,而且交代下去的任務遲遲沒有進展,約定的項目截止日,眼看就要延期,還一副我就是沒錯的死犟表情....有時候也在想,這些員工居然膽敢挑戰(zhàn)我的權力,執(zhí)行力這么差,要不要開掉他們,樹立威信?但轉念一想,算了,人無完人,總要給予犯錯空間和成長時間。潤總,你快告訴我,我到底該怎么做,才能激發(fā)他們,在公司建立“嚴肅執(zhí)行”的文化呢?我說,現(xiàn)代管理學之父彼得·德魯克有一句話非常經(jīng)典:你從來不可能真正激發(fā)一個人,你只能給他一個理由,一個內在動機,讓員工自己激發(fā)自己。執(zhí)行力的背后,其實是員工的內在動機(Intrinsic Motivition)被觸發(fā)了。你有一個員工,你覺得他太脆弱,容易情緒化,你對他說:你太畏難,遇到變化,畏懼心態(tài)重,壓力大于動力。你太過于捍衛(wèi)、包裝自我,這會導致溝通時激化情緒。你可能會疑惑,我說的是實話呀,我想幫助員工成長呀。員工改變,員工執(zhí)行,員工開放,員工凡事多想一步,員工能省點心。你越追問,他們就越找理由解釋,他們越解釋,你就越生氣。
在微軟的最后幾年,我已經(jīng)不再管理最基礎的員工。對特別優(yōu)秀,或者說同樣被時間雕琢幾十年的同事來說,管理就是“點撥”。創(chuàng)業(yè)后,我開始回到最開始,管理特別年輕、經(jīng)歷特別少,甚至連職業(yè)化都沒有完成的員工,一開始非常不適應,甚至非常痛苦。但我知道,我不是在管理,是在陪著他們成長,是在他們職業(yè)生涯的最開始,幫助他們建立最積極的價值觀,最扎實的能力基礎,最高效的協(xié)作界面。在耐心培養(yǎng)的過程中,我突然覺得,自己的成就感不再來自于自己有多少成就,而是來自于十幾年后,我今天偶遇的這些年輕人,能有多少的成就。我面前的幾個小朋友,就像白紙一樣等待詩篇,璞玉一樣等待璀璨。然而,很多管理者,卻失去了管理最基本的耐心,他們最喜歡說的兩句話是:很多緊急任務,就這樣在倉促之中,將命令傳遞給了員工執(zhí)行。員工管理自己,通過體內溝通機制,大腦下發(fā)指令給雙手,信息傳遞沒有損耗。上級管理員工,通過體外溝通機制,大腦影響別人的大腦,信息傳遞耗損嚴重。再好的戰(zhàn)略,如果沒有共識,都是執(zhí)行不下去的。“那件事情,是不是其實不太重要,那隨便弄弄吧?!?/span>“這是沒有雙方溝通就強加的指令,不是共識,沒有受到尊重,拒絕接受”。所以,你帶兵的副總裁、總監(jiān)、經(jīng)理,和你有沒有共識?你下面的員工,是不是真的理解你的戰(zhàn)略?發(fā)自內心接受了你的執(zhí)行命令?感受到了你的善意?你有沒有耐心的理一理,和員工講一講背后的戰(zhàn)略意圖,利益關系?傳達你的善意?而且,大部分情況下,以員工所具備的信息量,所經(jīng)歷的事情,現(xiàn)有的認知體系和格局等級,大概率無法通過一個表情,一句話,一次溝通,就能完全明白你的意思。樊登老師在《可復制的領導力》一書中曾經(jīng)舉過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:我們平日里,領導者又是怎樣布置任務的呢?我們來重現(xiàn)一下。管理者剛說完第一遍,員工就會立即去做,免得被老板認為執(zhí)行力不強。如果員工一直專注工作,沒有及時給老板反饋,老板又會說:“怎么回事,有什么問題倒是跟我說?。窟@么長時間都沒給我消息?”如果發(fā)現(xiàn)工作出錯了,老板會氣沖沖地質問員工:“這是怎么回事?是我讓你這樣做的嗎?你怎么做成這樣?”“你問過我嗎?這種事你都敢自己定,眼里還有我嗎?”……當老板懶得把任務說第二遍,員工雖然很想把工作做好,但是他無法全部理解老板的想法,只能靠猜測。所以,優(yōu)秀的管理者,要學會擺事實,講利益,多請教。能夠激發(fā)員工改變意愿的,既不是夢想,也不是上下級講感情,甚至不是空許未來,而是當下員工切身看得見的利益分配機制。
當員工意識到,發(fā)生改變能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利益和良好的未來預期的時候,改變才會發(fā)生。真正身處一線打仗的,是一線員工,最了解項目情況的,也是一線員工。“拒絕”這個動作背后隱藏的深層動機,是不認同做這件事的意義。管理者有時喜歡站在更高的位置,告訴員工:你就這么做,你就這么來,你就按我說的執(zhí)行。這就像小時候催小孩子一樣,你怎么還在玩游戲呀,你怎么還不早起啊,你怎么還不早睡???什么是內在動機(intrinsic motivation)?一個人做一件事的驅動力來自其內心,而絕非外部的獎勵或外界的強制要求。聰明的管理者會和員工坐在請教的椅子上,雙方像朋友一樣探討:哎,孩子,我怎么才能幫到你 ?
如果你直接說:“我覺得你沒有團隊合作精神?!?/span>而如果你說:“在這件事情上,我沒有看到團隊合作精神的體現(xiàn)?!?/span>“我沒有在這個十萬火急的項目上,看到你積極的表現(xiàn)。”在另外一件事上他明明表現(xiàn)得非常有團隊合作精神。所以,你不能定性地說他就是一個沒有團隊合作精神的人。你只能說,在某一件事情上,他表現(xiàn)得,或者說至少在你看來,團隊合作精神還不夠。每個人對自己都是認可的,如果你否定對方這個人,那么勢必會受到對方的抵觸。永遠不要假設人是錯的,而要假設人是對的,只不過是事兒錯了。說:你情緒化是不對的,面對變化,面對錯誤,你這個人太抗拒和封閉了。沒有一顆開放的心。當你一旦對她的動機產生質疑,其實就相當于你在質疑她這個人。你的本意是想告訴她,坦誠溝通,不要在意犯錯,不要害怕錯誤,但是一定要在意改進。你可以說:“我感覺我很無力,很想幫你,但不知道怎么幫?!?/strong>當你談別人的動機時,是沒有證據(jù)的,或者證據(jù)只是片面的。有時候你所看到的,并非事情的真相,你了解的不過是浮出水面上的冰山一角。你說對方不夠開放和尊重,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到底是開放和封閉。你就算拿出100件事證明對方不夠開放,她依然可以否認說“我很open and respectful”。你表達出了你的感覺,大家就可以以此為依據(jù)繼續(xù)討論。
羅振宇老師在一次跨年演講的開場白講過這么一個故事:一堆糖果79.4公斤,每天都是79.4公斤,始終都是79.4公斤。這是什么?79.4公斤是岡薩雷斯愛人生前的體重,糖果的周圍沒有護欄,也就意味著來參觀的人,可以隨意拿走一些做紀念。但是,每一天展覽的結束,岡薩雷斯都會給這些糖果重新稱重,然后補齊被拿走的部分。有時枯燥乏味,有時失望震驚,有時歡笑,有時難過,有時生氣,有時開心。1997年,我在南京大學讀書,同時在一家廣告公司實習。1997年,蘇州樂園的口號是:迪士尼太遠,就去蘇州樂園。我到今天都記得,車里單曲循環(huán)放著任賢齊的“心太軟”。那時,我沒想過要去迪士尼。蘇州樂園就是我的迪士尼。中國的全部34個省市自治區(qū)、直轄市、特別行政區(qū);全球的7大洲;戈壁徒步了3次;南極去了2次;抵達北極點;環(huán)騎過青海湖;登頂過乞力馬扎羅;4大古文明探訪了3個;全球3大瀑布探訪了2個;6個迪士尼去了4個……其中1個,也從“太遠”,開到了家門口。23年后的今天,蘇州已經(jīng)不是我的樂園。我對目的地的心理閾值,越來越高。我甚至向王煜全老師打聽過,他投資的那家太空旅行公司,什么時候開始營業(yè)……但是,在這樣高的旅行閾值之下,我居然因為年會,陪同著一群剛畢業(yè)不久的小朋友,來到外省,認認真真地玩了幾天。這個場景像極了,23年前,那個廣告公司的老板,陪我們玩的兩天。而他們,正站在和我23年前一樣的起點上,走向一條屬于他們的精彩的人生之路。無錫,海南,西藏,美國,全球,他們會用他們的方式,再走一遍。我面前的幾個小朋友,就像白紙一樣等待詩篇,璞玉一樣等待璀璨。我一路給他們講佛教,甚至講茶道,講4人座車應該如何安排座次、7人座又該誰先誰后……
史蒂芬·柯維寫完《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》,多年之后,又寫了《第8個習慣》:找到自己的心聲,并幫助別人找到他的。
前7個習慣,都是關于自己。第8個習慣,是關于他人。
我想,柯維多年之后才出這本書,也許就是因為,關心他人的效能,比關心自己的效能要難得多吧。
2022年已經(jīng)到來,新的10年開始了。
這10年,我會用心培養(yǎng)我的每一位小伙伴。
這種培養(yǎng)可能讓人感覺如沐春風,也可能讓人感覺刀光劍影。
沒關系。
我只希望,23年后,這群小朋友,想起這次的年會旅行,就像我會想起23年前的蘇州之行一樣,心存感激。
我希望你會說:
我慶幸,23年前,加入了那家叫做潤米的公司,遇到了那個叫做劉潤的老板。
23年后,楊柳依依,小溪清清,你一切都是那么好。
現(xiàn)在,讓我們回到那個問題:
花那么多時間,等待一個不確定。
真的值得嗎?
我想說:
值得。
文章作者:劉潤。文章來源:公眾號【劉潤】。
圖片來源:部分圖片來源網(wǎng)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不為商業(yè)用途,如有侵犯,敬請作者與我們聯(lián)系。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,不代表135編輯器立場。
文章申明:本文章轉載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公開渠道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